來源:法制日報
8月2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甘肅舟曲召開的民族法制文化與司法實踐研討會上指出,要大力加強民族地區雙語法官隊伍建設,著力解決民族地區人民法院雙語法官短缺問題。
近年來,隨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民群眾通過司法維護權益的意識普遍增強,法院受理的民漢雙語案件數量大幅增加,雙語法律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凸顯,成為推開民族地區法律之門的一大關鍵。
對此,最高法審時度勢,創新推出雙語法官培養“千人計畫”,在包括甘肅舟曲在內的多個地區建立高標準民族法官培訓基地,扎實推進雙語法律人才隊伍建設,至今已培養出一大批優秀雙語法官,在民族地區切實發揮了便民高效司法的重要作用,極大地彰顯了當代司法人文關懷,有力地維護了民族團結。
雙語法官培養勢在必行
甘肅省法官學院甘南分院副院長何子君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像“緩刑”等法律術語,由於在藏文裏找不到完全對應的釋義,不懂法的翻譯人員很容易將其解釋為“把人放了”。
身為一名藏族同胞,何子君對當前民族地區雙語法律人才短缺問題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何子君說:“尤其是牧區一些藏族群眾,很難用漢語進行正常溝通,曾經有個藏族兄弟酒後過失殺人,報警時竟錯誤地將‘我殺了人怎麼辦’表達成‘我殺了人怎麼樣’,引發極大誤解。”
何子君注意到,在很多藏族牧區,由於語言溝通不便,大量藏族群眾即使遇到法律問題,也很少會到法院等司法部門反映情況,由此導致矛盾問題越積越深。
以甘肅為例,有甘南、臨夏兩個民族自治州,7個民族自治縣,少數民族人口240萬,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面積的39.8\\\%。雖然地處民族地區的法院共有26個,幹警1300多人,但在3年前,整個甘肅能夠承擔開庭口譯和法律文書翻譯的還不到10人。
據介紹,甘南的迭部林區是全國九大重點林區之一,居民80\\\%以上是藏族群眾,迭部林區基層法院審理的案件70\\\%以上為涉林案件,被告人大多都是林緣地區不懂漢語的農牧民。
至今,迭部林區法院院長楊華暉仍是該院唯一的藏漢雙語法官。30年來,她一邊審理案件,一邊進行關鍵法律術語的翻譯,遇到完全不懂漢語的當事人,楊華暉只能以翻譯的身份出庭,她實在脫不開身的時候,就只能花錢請翻譯。
雙語法律人才嚴重短缺,導致事實認定不准、法律適用困難的事例較多,已然成為制約民族地區法院審判事業發展的瓶頸。
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是憲法賦予少數民族群眾的一項基本權利。憲法第134條明確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2013年年初,甘南州夏河縣、碌曲縣人民法院分別對兩起故意殺人案公開開庭審理並當庭宣判。庭審中,法庭為被告人提供了藏語翻譯,保障了少數民族群眾“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審判效果良好。
此舉充分說明,只有建設一支高素質雙語法律人才隊伍,才能更好地推進民族地區審判工作不斷向前發展,更好地保障民族地區群眾的合法權益,更加有力地維護民族團結。
最高法多舉措努力推進
2013年10月,經過一番縝密籌畫部署,最高法出臺《關於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雙語人才培養目標。
從那一年開始,最高法在經費預算中增設“雙語法官培訓專項經費”專案,每年撥出專款委託相關高級人民法院舉辦雙語法官培訓班。
2015年4月,最高法與國家民委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民族地區民漢雙語法官培養及培訓工作的意見》,召開雙語法官培養培訓工作座談會,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民族地區民漢雙語法官培養及培訓工作,著力解決民族地區人民法院雙語法官短缺問題。
意見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業務素質過硬、數量比較充足,能夠滿足民族地區審判工作需要的雙語法官隊伍。到2020年前,共培養出雙語法官1500名,每個民族地區法院力爭培養4名左右的專家型雙語法官。
至此,扎實推進雙語法官人才建設的“千人計畫”正式實施。
最高法印發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法院特別是民族地區法院,要深刻認識雙語法官培養及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有力措施確保完成意見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
加強雙語培訓基地建設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最高法在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西藏、貴州等地區設立了雙語法官培訓基地,要求雙語法官需求量較大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法院,也應依託當地省級法官培訓機構或高等院校,建立雙語法官培訓基地。
根據最高法的統一部署,相關民族地區高級人民法院根據審判工作需要,組織編寫針對性、指導性強的培訓教材、教學參考資料和雙語法律詞典。
在此次研討會上,最高法提出,當前人民法院資訊化建設進入轉型升級階段,正在加快建設人民法院資訊化3.0版,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強民族地區法院資訊化建設。根據少數民族群眾需要,在軟體研發、資訊公開、資訊查詢中採取建立雙語查詢系統、設立雙語公開屏、雙語法律文書上網等方式,促進法院資訊化建設與民族語言的有機結合。
破解雙語法官短缺難題
近年來,最高法組織指導民族地區相關法院,通過設立專項經費、委託培訓、編寫雙語法官培訓教材、建設雙語法官培訓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大雙語法官培養培訓力度,培養了一批高水準、能夠熟練使用漢語和民族語言審理案件的雙語法官。
最高法政治部宣教部部長葉健介紹說,2013年以來,最高法每年都與國家民委聯合在西南民大、西北民大、中央民族大學等民族院校舉辦雙語法官培訓班,累計培養了兩百餘名雙語法官骨幹人才。
白龍江畔、拉尕山下,坐落著一組極具藏鄉風情的建築——甘肅省法官學院甘南分院。
何子君告訴記者,甘南分院是全國建立的第二個以藏、維吾爾、蒙古、哈薩克等民族語言文字培訓工作為主的民族法官培訓基地,其建立初衷便是培養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法官,破解甘肅雙語法律人才短缺的困境。
據介紹,甘南分院建成3年來,已先後舉辦全國藏區法院院長培訓班、全國法院少數民族地區法院基層人民法庭庭長培訓班等各類培訓班61期,參訓學員6800多人,共培養政法系統雙語類人才111人。
何子君說:“全省雙語法官已經從原來的不到10人,增長到如今的77人,其中還有專家型法官18人。甘肅破解雙語法官短缺難題的行動,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走進甘南分院的圖書和電子閱覽室,書架上擺放的10部藏漢雙語法律教程格外引人注目。何子君自豪地說:“這套教材是由甘南分院自主編撰出版的,填補了國內藏漢雙語法律培訓教材缺失的空白。”
索南紮西是甘南州卓尼縣人民法院一名藏族法官,他參加雙語法官培訓時,使用的正是這一版教材。
索南紮西說:“專業的教材加上老師細緻耐心的授課,讓我很快掌握了大量藏漢語言互譯的方法和技巧,此後再進行兩種語言間的切換更加輕鬆自如,也更準確到位,不僅為我的工作帶來極大便利,也讓很多藏族群眾拍手叫好。”
如今,索南紮西已成為一名合格的雙語法官。他注意到,自從他們這些雙語法官成長起來後,轄區藏族群眾再遇到法律問題時,不再悶到肚子裏,更願意來法院反映情況了,使各種矛盾糾紛得到更有效的化解,這種變化讓索南紮西感到無比欣慰。
更讓索南紮西感到鼓舞的是,目前還有更多雙語法律人才正在接受培訓,未來當他們全都走上工作崗位後,無疑會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加貼心周到的法律保障,在這種強大的司法人文關懷下,民族地區的整體司法水準將迎來一個質的飛躍。